沧州市运河区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活动
近日,沧州市运河区掀起了一场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专项整治风暴。据最新统计,全区已排查出237处违规充电点,这一数字背后,是 *** 部门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警觉。这场行动并非临时起意,而是基于上级统一部署的系统性工程——从市场监管到社区治理,多部门联动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防护网。
严查源头:市场监管重拳出击
运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率先亮剑,8月底印发的《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方案》中,明确组建了由局长挂帅的专项工作组,纪委监委驻发改局纪检组全程监督,形成"领导督战+专业执法+纪律保障"的三重机制。执法人员采取"分片包干"模式,对全区电动车销售、维修网点展开地毯式排查,重点查处非法改装电池、销售不合格产品等行为。在某次突击检查中,执法人员发现个别商家将48V电池违规改装为72V,这种"小马拉大车"的操作,就像给自行车装上火箭引擎,极易导致电路过载引发自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监管部门创新采用"约谈+培训"双轨模式。目前已分批组织83家经营主体参加合规培训,要求商家建立"一车一档"溯源体系。某品牌经销商王先生坦言:“现在每卖出一辆车都要签署安全承诺书,就像给电动车办了’健康证’”。

社区清障:打通生命通道攻坚战
在居民小区,一场"通道保卫战"正在同步展开。运河街道联合消防、公安等部门组成"扫雷小组",针对"飞线充电"这一顽疾实施精准打击。检查人员发现,部分住户从十几层高楼垂落插线板充电,这些悬在空中的"蜘蛛线",随时可能因绝缘层老化变成"*"。某社区物业经理透露:“我们配置了38套智能充电柜,但仍有居民为省几毛钱电费冒险私拉电线。”
清理行动中,237处违规充电点被逐一登记造册。工作人员采用"红黄蓝"三色分级管理:红色标识立即拆除的飞线,黄色标注需改造的集中充电棚,蓝色标记新增的智能充电桩位置。这种可视化管控,让安全隐患变得"一眼可见"。
科技赋能:构建长效防护体系
专项整治不是"一阵风",运河区正着力打造"人防+技防"的立体防控 *** 。在部分试点小区,电动车进入电梯时会触发AI语音报警,系统自动停运电梯,这种"电梯结界"技术已阻止违规入户充电560余次。消防部门推广的"电瓶指纹"技术更为前沿,通过扫描电池纹路建立电子档案,可追溯每块电池的"前世今生"。

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安全账:"整治期间共检测电池组1200余块,发现老化电池就像检查出’三高’病人,必须及时’治疗’。"目前全区已建成三级预警平台,商户销售数据、社区充电记录、维修点台账全部接入系统,形成从销售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监管。

安全课堂:让意识跑在风险前
在运河三小举办的"安全小卫士"活动中,消防员用浸湿的毛巾演示电池爆燃过程,孩子们直观认识到"原来电动车起火只要100秒就能吞噬整个房间"。这种"体验式教育"正是运河区安全宣传的创新举措。各社区开设的"移动安全讲堂"更接地气,讲师用"电池充电像人吃饭,暴饮暴食会生病"等比喻,让居民记住"不满充、不过放"的充电原则。

家住朝阳社区的刘阿姨分享道:"以前觉得电池拿回家充没事,现在知道它就像个’*’,再也不敢冒险了。“据统计,专项整治开展以来,居民安全知识知晓率从62%提升至89%,相当于给每个家庭配了"隐形安全员”。
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专项整治,正在重塑运河区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生态。从强制入轨到自觉守规,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预防, *** 部门用237处隐患点的消除,丈量出为民服务的温度与力度。正如区领导在阶段性总结会上强调的:"安全红线既是高压线,更是生命线,必须用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实。"随着秋冬季防火关键期临近,这场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大考,仍在继续。